【招银研究行业深度】医疗服务行业研究——聚焦医疗服务发展的新趋势抢抓“银发经济”机遇
时间: 2025-03-09 14:23:10 | 作者: 打标自动化定制
- 机型介绍
我国的医疗体系主要是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社会办医作为有效补充。医疗服务的长期需求来自人口老龄化下的人口结构变化、卫生支出GDP占比提升。总量需求决定需要扩大供给,公立医疗体系的运转相对复杂,扩张相对受限,因此中国医疗服务长期存在供需缺口。社会办医发挥了市场化机制的作用,承接并培育了既往未被满足或待激发的需求。
■ DRG/DIP政策下,公立医院坚持公益化导向,社会办医更加关注差异化需求。
DRG/DIP政策下,公立医疗将以公益性为导向,未来将以“患者”为中心,专注于提升服务能力,减少药耗使用,回归公益属性,社会办医主要发挥市场化机制,提供差异化需求。从医疗服务机构收入分析,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的收入以8.3%的年复合增长率稳健增长,从2016年的人民币2.98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人民币4.8万亿元。中国民营医疗机构的收入以18.3%的年复合增长率大幅度增长,从2016年的人民币0.34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人民币0.93万亿元,民营医疗机构营收占比也从2009年5.9%增长至2022年16%。
基于市场化角度,央国企医院以及社会办医因其发展灵活性更好,是我行在医疗服务领域客户合作的重要方向。聚焦医疗服务细致划分领域,基于医院分类角度,综合类医院大多分布在在公立医院,一般考虑旗舰医院盈利能力及现有医院规模,央国企背景医院资金实力更强。社会办医主要往差异化、专科化发展,专科医院业务聚焦于细分赛道,通常更易于扩张连锁,分析时需根据赛道特性进行分析。
康复医疗服务市场处于快速成长期,民营机构逐步走向连锁化,现阶段竞争格局较为分散。
根据2022年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9.8%。根据国家卫健委预测,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破4亿,占比将超30%。45岁以后人类即进入了慢性病高发的阶段。在国内医院端出院人数中四成为60岁以上人口,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以及肿瘤、心脑血管等慢性病老年病成为主要病因的疾病谱变化,医疗服务刚性需求将持续提升。
人口老龄化将带来人均卫生费用支出的迅速增加,我们国家医疗支出规模有望持续增长。
2012年至2022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从5.2%增长至7.0%。新冠疫情前,2019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为6.7%,而同期老龄化程度更深的发达国家,如美国、瑞士、德国、法国、日本、瑞典、加拿大和英国的数据分别为17.0%、12.1%、11.7%、11.2%、11.1%、10.9%、10.8%、10.3%,比例相当于我国的1.5倍至2.5倍。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们国家医疗支出的规模及占GDP比重有望持续增长。
根据《2022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2022年度3523家三级医院(占全部医院总数的9.5%)需要治疗超过22.3亿人次的患者(占全部就诊人次的58.4%),中国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型三级医院,无论是患癌症还是感冒,患者都会优先到大型医院就医,这导致医疗资源与诊断需求严重倒置,有效诊断时间仅占诊断过程总耗时的4.4%。中国医疗服务存在很明显的结构性失衡,三甲医院超负荷的现状导致就诊等待时间长和服务体验差等问题,仍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差异化需求。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中国医疗服务供需关系将面临较大错配,公立医疗体系的运转相对复杂,扩张受限,民营医疗的灵活性能够给大家提供更多差异化医学需求支持。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过去五年间中国的公立医疗体系整体保持稳定,公立医院的数量基本1.1-1.2万家之间。
民营医疗稳健发展,民营医院的数量从2018年的20977家增长至2022年的25230家,年复合增长率为4.7%。从医院等级来看,民营医院数量虽然较多,但是仍然以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为主,三级医院占比不到2%左右。
2021年全国三级医院共有3275家,其中公立三级医院2789家,民营三级医院只有486家,民营医院仍存在整体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
从社会办医政策分析,国家长期鼓励引导社会办医发展,引导发挥其市场化体制作用。
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文件强调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并提出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一起发展的格局。梳理了过去几年关于支持社会办医的有关政策,国家对于社会办医的监管态度基本保持稳定。其中
2024年9月,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共9个地区设立外商独资医院,外资医院政策的放开,有望推动国内中高端医疗体系的建设。
从医保政策方面出发,医保局作为“大买方”,医保支出占全国卫生总费用近一半的主导地位,通过与医疗器械企业谈判促使其降价(药械集采),并且规范医院的治疗方法(DRG/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双管齐下控制医保支出,进而维持公立医疗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202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到要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推动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结合外资可独立办医等支持市场化办医等政策出台。
未来国内医疗将围绕公立医院提供普惠性、公益性医疗服务。市场化办医将作为重要补充,提供高端以及差异化服务,弥补公立医院的空缺。
从入院人次以及床位数维度分析,公立医院床位数平稳增长,民营医院床位数量以及入院人次维持迅速增加,但病床使用率有待提升。
公立医院床位数量平稳增长,从2012年的358万张增长至2021年的521万张,年复合增长率为4.6%;民营医院的床位数量增速更快,从2012年的58万张增长至2021年的221万张,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8%。但民营医院的病床使用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过去十年基本维持在60%左右,存在比较大提升空间;对比来看,公立医院的病床使用率一直处在90%以上,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2022年病床使用率会降低。与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的业务量有很大的差距,2010-2022年,公立医院的入院人次从8724万人次增长至16304万人次,年复合增长率为5.3%;民营医院的诊疗人次从800万人次增长至2794万人次,年复合增长率为11.0%。
中国公立医疗机构营业收入从2016年的2.98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8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3%,保持稳健增长。中国民营医疗机构的营业收入从2016年的人民币0.34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人民币0.93万亿元,以18.3%的年复合增长率大幅度增长,同时民营医疗机构营收占比也从2009年5.9%增长至2022年16%。
(三)医院整体资产与负债规模持续扩张,非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高于公立医院
基于资产负债角度,医院整体资产与负债规模持续扩张,资产规模从2010年14054亿元增长至2021年53131亿元,资产规模增加278%;负债规模从2010年4778.8增长至2021年26125.3亿元,负债规模增加446.7%;资产负债率从2010年34%增长至2021年49.2%,提升了15.2%。整体看国内医院过去十年加快了扩张步伐,资产负债率明显上升。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医院可分类为政府办与非政府办医院,其中政府办医院资产规模从2010年12293.8亿元增长至2021年42464.7亿元,资产规模增加245.4%;负债规模从2010年3970.6增长至2021年19150.7亿元,负债规模增加382.3%;资产负债率从2010年32.3%增长至2021年45.1%,提升了12.8%。非政府办医院资产规模从2010年1760.6亿元增长至2021年10666.8亿元,资产规模增加505.9%;负债规模从2010年808.2增长至2021年6974.6亿元,负债规模增加763.0%;资产负债率从2010年45.9%增长至2021年65.4%,提升了19.5%。
对比政府办医院与非政府办医院资产与负债规模,非政府办医院在过去十几年发展速度整体高于政府医院,但同时非政府办医院资产负债率明显高于政府办医院,具有一定的经营风险,我行在对民营医院做资产投放时需关注民营医院的商业模式以及资产质量。
对2021年各类医疗机构资产与负债的统计,整体看综合医院资产与负债规模大于专科医院,综合医院资产为37279亿元,负债为1864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0%。专科医院资产规模为7778.2亿元,负债规模为3373.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3.4%。具体拆分来看,2021年政府办综合与专科医院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6.6%,30.9%。2021年非政府办综合与专科医院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5.4%,66.1%。
从综合与专科资产与负债概况分析,综合医院整体对于资金需求大于专科医院。从政府办以及非政府办综合以及专科医院资产与负债分析,非政府医院在综合以及专科资产负债率远高于政府办医院,尤其是非政府医院专科医院负债率,部分说明非政府类医院更容易通过专科医院进行扩张。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医疗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服务。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过去十多年间民营医院在多个角度实现迅速增加。2005—2021年间中国民营医院数量由3220所增加至24766所,占比由17.22%上升到67.72%,年诊疗人次占比由4.8%增至15.78%,年入院人次占比由4.07%上升为18.58%。
基于市场化角度,从我行业务出发,央国企医院以及社会办医因其发展灵活性更好,是我行在医疗服务领域客户合作的重要方向。公立医院最重要的包含政府办医以及央国企办医两种,
目前国企医院改革已基本结束,形成了以华润医疗、通用技术集团以及国药集团等大型央国企医院,正在加强高质量整合。非公立医院主要是国有和集体以外的医院,最重要的包含联营、股份合作、私营、台港澳投资和外资等。民营医院近年来发展迅速,发挥了市场化体制作用,为医疗服务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选择。在医疗领域市场化同时建议关注外资医院入华相关进展,2024年9月,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共9个地区设立外商独资医院。
聚焦医疗服务细致划分领域,基于医院分类角度,综合类医院大多分布在在公立医院,建议关注央国企办医以及部分经营逐步好转的民营医院;社会办医主要往差异化、专科化发展,专科类型不同,行业发展状况不同。
根据医院收治病人范围区分,医院大致上可以分为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建设投入成本高,盈亏平衡周期长,扩张难度大于连锁专科医院,在分析过程中,一般考虑旗舰医院盈利能力及公司现有医院规模,目前综合类医院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专科医院专注于特定领域的疾病治疗,由于其业务聚焦于细分赛道,不同赛道业务差异大,分析时需根据赛道特性进行分析,当前社会办医主要聚焦差异化以及专科化,社会办医主要以专科医院为主。具体分析如下:
国企医院改革已基本结束,形成了通用技术集团、华润医疗以及国药集团等为头部的连锁医疗集团,进入高质量整合时代。
中国肿瘤医疗服务市场呈现供需错配,当前床位仍保持高周转率。整体看肿瘤医院中公立医院占据主导地位,民营肿瘤专科医院数量快速增长。肿瘤专科医院可提供相对标准化的诊疗方案,关注可复制型差异化布局肿瘤专科医院,如海吉亚医疗、美中嘉和等。
伴随人口老龄化,康复医疗服务市场处于快速成长期,民营机构逐步走向连锁化。
眼科医疗服务赛道呈现“一超多强”,民营医院具备较强竞争力。整体看眼科医疗服务已过高速增长阶段,行业会进行整合,头部企业有望最先受益。
口腔医疗服务市场依赖人工,行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受益于诊疗需求和消费者支付能力的提升,口腔医疗服务市场很长时间保持高速增长,民营医疗参与度高,行业集中度低。
体检市场整体呈现稳健增长,机构连锁化,竞争格局相对稳定。整体看体检行业民营医疗具备较强竞争力,竞争格局相对稳定,关注头部企业如美年健康、瑞慈体检等。
辅助生殖行业牌照壁垒较高,竞争格局相对稳定。辅助生殖行业受到政策高度监管,具备很强的牌照壁垒。行业主要由不孕患者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医保覆盖下辅助生殖服务渗透率的提升驱动。关注锦欣生殖以及中信湘雅等。
2016年国务院发布通知,要求剥离国企办医,推动国企医院改革。截至2022年7月,2525个国企医疗机构中,99.6%已完成改革。506个移交地方政府,978个整合至医疗健康主业的国有企业,440个引入社会资本改制,591个关闭撤销。2023年2月,国资委发布《支持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标志着国企办医进入新时期。华润医疗、环球医疗等平台通过深度整合,发展成为全国性的连锁医疗集团,行业进入存量整合阶段。
综合类医院多为住院类机构,经营诊疗业务范围更加综合,从收入端来看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床位数、单床产出以及床位周转率,利润端主要影响因素为人工费用、药耗以及销售、管理和财务费用。综合类医院主要经营策略为打造旗舰医院,主要从两大维度分析综合性医院。维度一:旗舰医院的盈利能力,医院收入受床位和单床产出影响,利润率受成本管控影响,综合性医院稳态净利率在10%左右,单床产出主要受地区经济水平以及业务类型等影响;维度二:公司现有医院规模。综合性医院由于建设成本高,盈亏平衡周期长,扩张难度高于连锁专科医疗机构,在评估过程中建议关注公司目前已扩张医院及其盈利能力是否有稳态净利率改善趋势,和公司后续收并购扩张规划。
根据灼识咨询预测,2025年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有望接近2500亿元,民营眼科医疗服务市场占比有望从37%增长至43%(2015至2025E)。从中国眼科专科医院数分析,国内主要以民营连锁专科医院为主,公立医院多为综合性医院眼科科室。
民营眼科医疗服务赛道呈现“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2021年爱尔眼科、华厦眼科、普瑞眼科、何氏眼科、朝聚眼科的年门诊量分别为1019.6、167.1、98、119、89万人次。爱尔眼科稳居行业龙头,收入与利润规模大幅领先,华厦眼科、何氏眼科、普瑞眼科、朝聚眼科等眼科连锁机构主要为区域性优势布局。
眼科连锁上市公司大多已完成区域性密集布局,在深耕优势区域的同时迈开全国扩张步伐,其中爱尔眼科受益于可复制的运营体系及资本市场助力,构建起了全国性医疗网络,同时不断向海外拓展,覆盖区域更广泛的公司有望触及更庞大的患者群体,抢占未饱和市场,建立全国性品牌以享受规模效应。
从眼科医疗服务赛道公司筛选角度,主要关注业务结构与业务布局,其中业务结构主要决定平均单价,业务布局决定门诊量/手术量。民营眼科医疗服务机构主营业务种类可分为:1)屈光项目;2)视光项目;3)白内障手术;4)其他眼病等。屈光项目和视光项目属消费升级趋势下医疗服务项目,具有医保控费风险小、利润贡献占比高、渗透率低提升空间大等优势,在分析眼科医疗服务机构时通过分析业务结构可以判断公司利润率提升潜力。目前行业趋势则是侧重消费属性项目,提升消费属性项目收入占比,提供差异化服务。
目前眼科医疗服务上市机构陆续增加,各公司持续扩张布局,大部分机构如何氏、华厦、朝聚等扩张方式为先省内下沉扩张,再省外扩张;普瑞眼科先布局省会及强二线城市,快速布局省会中心城市;爱尔眼科扩张起步早,且拥有体外并购基金,在2014年后持续推进省会城市及低线城市扩张。总体来讲,眼科医疗服务机构上市机构逐渐增加,共同发力扩张,竞争日趋激烈,而眼科医院盈亏平衡、品牌打造均需要一定时间周期,
在重急救、重治疗、轻康复的传统观念下,我国康复医疗的概念长期缺失,导致了国内康复产业起步相对较晚,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上升,我国也逐渐开始重视与人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康复医疗行业。根据国家卫健委《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康复专科医院营业收入从2011年的30.8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30.46亿元,期间收入复合增速为22.29%。
康复医院单院投入资产较低、盈利周期较短,民营康复机构快速发展,2021年民营占所有康复专科医院比例为77.5%。
康复专科医院单院资产投入要求较低,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0年康复医院的单院总资产为5100万元,低于综合医院平均水平1.68亿元和专科医院平均水平0.76亿元。2014-2015年随着民营资本的流入,康复医疗行业发展转入快车道,但由于基数小,截至2021年全国公立及民营康复专科医院数量总和仅810家,其中约40%的医院成立于2015年后。康复专科医院主要以民营医院为主体,2021年民营占所有康复专科医院比例为77.5%。但市场以区域性竞争为主,全国市场竞争格局分散,优质民营康复医院大多分布在一二线城市或大三甲医院周边单体医院。
*人均康复医疗花费=一个自然年度内医疗卫生机构康复医疗服务总收入/同周期总人口
随着脑科、神经内外科、术后病人的刚性康复需求释放,以及在DRGs支付方式推行、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完善下,大三甲医院、大型综合医院将趋向于加快病人周转,而公立医院ICU与康复科室相对独立,大量亚级重症康复医疗需求溢出。
旗下明州系康复医院,在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康复病房(HDU)、高压氧康复治疗、神经康复科等专业壁垒高的康复学科领域,形成资深医疗团队、先进配套设备、专业诊疗方案,与公立医院形成稳定的转诊机制及接续康复治疗,实现医疗资源有效配置。
伴随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肿瘤慢性病化趋势,我国肿瘤患者持续增加。门诊人次同比增速,入院人次增速,病房使用率,排所有科室第一,整体处于高负荷运转。对肿瘤医疗服务的巨大需求,源于肿瘤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癌症的新发病例从2018年的430万例增加到2022年的480万例,年复合增长率为2.9%。肿瘤医疗服务供需失衡,将促使更多的社会资金和医疗资源进入市场,从而促进肿瘤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
伴随对肿瘤治疗的需求不断增长和可获得性不断提高,肿瘤医院市场规模呈现迅速增加趋势,其中公立医院占据主导地位,民营肿瘤医院增速快于公立医院。
中国公立医院肿瘤医疗服务市场的市场规模(按收入计)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人民币7687亿元,2022年至202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1.6%。同时,中国民营医院肿瘤医疗服务市场的市场规模(按收入计)于2026年将达到人民币1092亿元,2022年至202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9.8%。
肿瘤医疗资源供需缺口较大,为民营肿瘤医院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20年民营和公立肿瘤专科医院数量分别为72家和78家。民营肿瘤医院在地理位置布局、差异化优质服务上和公立医院形成重要补充,已成为肿瘤医疗服务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从竞争格局角度分析,现阶段中国民营肿瘤医疗机构行业高度分散,于2021年,前五大参与者(按收入计)所占市场份额合共仅为6.1%。肿瘤专科医院可提供相对标准化的诊疗方案(如联合化疗(MDT)模式),关注可复制型差异化布局肿瘤专科医院,如海吉亚医疗等。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医疗品质提升的需求等大主题下,口腔护理、种植、正畸、儿牙、修复等市场的整体仍有较大未满足需求。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公布数据,2013-2019年,我国口腔医院诊疗人次从2013年的不足2500万人次增至2019年的近4500万人次。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口腔医院诊疗人次数有所下降,约为3995万人次。2021年,我国口腔医院诊疗人次数约为4677万人次。从口腔医院端看,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0年-2021年,我国口腔医院数量总体上保持增长趋势。由2010年的300家增长到2021年的1029家,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2%。从医务人员端看,2016年-2021年,我国口腔医院人员(包含职业助理医师、执业医师、注册护士)数量稳定攀升,2021年达到8.59万人。但另一方面,我国牙医供给仍不足,2020年我国每十万人口牙医数为15.7人,远低于美、韩、日等国,据WHO建议,世界平均每十万人口牙医密度为20人,我国还未达到建议数值,尚有不小差距。
2010-2019年是中国口腔医疗服务市场的黄金发展期,行业需求好、口腔机构数量和同店都在快速增长。
2014-2019年参考卫生统计年鉴中口腔专科的诊疗人次和ASP数据,期间行业整体的增速在15-20%之间,2020年口腔医疗服务终端的市场规模约1200亿。
2019-2023年由于疫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以及种植牙集采行业出现明显的降速,结合调研及不同维度的数据估计2023年整体市场规模约1600-1900亿元。
我国《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错颌畸形的患病率达74%,对应潜在错颌畸形患病人数约10.4亿人,美国错颌畸形患病率在73%左右;而诊疗难度更大的II、III级错颌患病率在中国高达49%,而美国仅23%。我国的主力正畸人群年龄范围集中在6-40岁,患病人数远超美国,并出现向两端扩大的态势,中国正畸市场患者基数庞大,仍有较大未满足需求。
根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性病学调查报告》,2015年我国65-74岁老人平均留存牙数为22.5颗,这些牙齿中还包括因为松动或是严重龋病需要拔除的牙齿,真正发挥功能的牙齿数量远少于22.5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修复意识的提升及集采政策的推行,65-74岁老年人种植的渗透率将持续提升。按照世卫组织提出的“8020”目标(即80岁的老年人至少应该有20颗功能牙),预计到2025年潜在种植牙数量达到1210万颗。
根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目前我国居民的牙周健康情况并不乐观,35-44岁中老年群体牙周健康率均不超过10%,12-74岁群体牙龈出血及牙石检出率均超50%,中老年群体更为严重,均达到80%以上;除此之外,中老年群体的牙周袋情况也较为严重,4mm及以上牙周袋检出率均超过50%。
儿童口腔市场是口腔行业又一重要细分市场。数据显示,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乳牙龋齿率高达71.9%,十年来上升近10%。以龋齿为代表的牙科疾病在儿童群体中呈增长趋势,儿童口腔市场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
从行业竞争格局角度分析,在口腔医疗机构中,82.5%为个体口腔诊所,绝大多数为医生创业,诊所规模小,相比以医院为主的其他大多数医疗服务行业进入壁垒相对更低,同时较难整合医生资源,头部企业市占率低,
整体呈现出更加分散的竞争格局。因此口腔医疗服务主要从两个维度分析,一是牙医人才供给(决定了门诊量/手术量),二是高客单项目放量进展(决定了平均单价)。
中国体检行业2022年市场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其中机构连锁化,竞争格局相对来说比较稳定。2018年-2022年,我国体检行业市场规模由1511亿元增长至217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9.46%。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3年中国体检市场将达2336亿元。中国体检市场渗透率仍有提升空间,海外体检市场(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发展更为成熟,居民健康保健意识较高,2019年日本体检覆盖率达53.1%,2020年前后美国无健康保险人群的体检覆盖率达50%。而中国健康体检行业起步较晚,更高的需求集中在一、二线%,随国家政策的推进,以及健康保健意识的提升,体检行业未来渗透率有一定提升空间。
体检行业市场主要受益于体检人次以及客单价提升。中国体检人次从2018年的4.35亿人次增长至2021年的5.5亿人次,年复合增长率8.07%,中国2018年-2022年客单价总体上处于增长通道,2018至2021年客单价年复合增长率1.79%。考虑到居民健康意识提高,未来个检占比有望提升,由于个客单价一般相比团检高,整体客单价有望进一步提升。
供需格局:近年体检行业供需层面产生以下重要趋势。(1)需求端:个检占比提升,创新项目打造第二曲线)供给端:行业格局稳定,民营体检机构增长快于公立,AI+辅助体检升级;(3)营销端:多重线上零售渠道发力,改革传统营销方式。
面对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双重压力,我国的生育政策经历了从严格限制到逐步放开的重大转变。当前,全面三孩政策的实施旨在推动人口的长期均衡和可持续发展。辅助生殖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
不孕患者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医保覆盖下辅助生殖服务渗透率的提升。(1)不孕患者数量的快速增长:根据
2021年《柳叶刀》统计,中国不孕率从2007年的12%增加到2020年的18%。《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研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不孕不育率约为18.2%。其中,适于使用辅助生殖技术的人群占不孕不育总人群的20%左右。
2018年全国一共完成68.4万个ARS周期,2018年渗透率为7%,2023年我国辅助生殖渗透率提升为9.20%,但仍远低于美国的33%,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022年我国辅助生殖行业的价格约为3.07万元/例,预计2023年中国人类辅助生殖行业的价格为2.95万元/例。
2022年7月,国家医保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7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指导地方综合考虑医保(含生育保险)基金可承受能力、相关技术规范性等因素,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基金支付范围”。截止7月底,全国范围内已有17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除陕西、福建外,其他省分别为:北京、河北、内蒙古、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广西、海南、甘肃、青海、新疆尔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国辅助生殖市场处于快速增长期。
根据沙利文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辅助生殖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85.8亿元已经快速成长至2020年的434.1亿元。预计从2020-2025年辅助生殖服务市场规模将以每年14.5%的复合增速增长至854.3亿元。
生殖行业受到政策高度监管,在申请资质方面,机构牌照申请需满足:(1)需为国家批准的三级医院;(2)生殖医学中心的实验室负责人和临床负责人为高级职称;(3)机构设立后,试管婴儿周期数、妊娠率须达到一定标准,且每两年评审校验一次。据《经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名单》,截至2023年,我国经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共602家,同比22年增长了43家。
行业整体仍以公立为主导,民营医院附属或民营资本注入的机构占比10%左右。
能够做5000 IVF取卵周期的只有23家,其中民营牌照仅有2家,锦欣生殖成都西囡和中信湘雅。其中锦欣生殖经过系列兼并收购,当下锦欣生殖业务的版图已覆盖国内成都、武汉、昆明、大湾区(深圳、香港)及海外的老挝、美国。由于业务需求比较刚性,2023年公司核心的辅助生殖医疗服务(ARS)实现收入13.36亿元,同比增长26.7%,其中辅助生殖成功率持续提升0.9个百分点至57.5%。
注意:未经招商银行事先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目的复制、发送或销售本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