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服务热线

18928448884 / 0755-2592 9959

24h咨询热线:18928448884

发文:医药代表或将消失!中间商赚差价时代走向终结 发文:医药代表或将消失!中间商赚差价时代走向终结 发文:医药代表或将消失!中间商赚差价时代走向终结

欧宝手机网页版配件


    发文:医药代表或将消失!中间商赚差价时代走向终结

    时间: 2024-10-31 05:28:00 |   作者: 欧宝手机网页版配件

  • 机型介绍



  国家医疗监管“组合拳”重磅出击。未来,不仅是“医药代表”,整个中国医疗行业也将随之向着更高标准蜕变。

  10月2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文章《深度关注 医药购销领域源头正风》。文中明确,集中带量采购降低药品耗材虚高价格,压缩红包回扣生存空间,医药购销领域源头正风。

  今年的9月8日,国务院主办的中央直属党报、我国八大党报之一的经济日报发表文章《医药不需要“代表”》,文中直言,300万医药代表就要消失了,这是一个好消息。

  如今,再度发文,随着监管层一个又一个“重拳”政策的出台,医药代表这样一个职业迎来了“转型或消失”的特殊时刻。

  医药代表,是指代表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药品信息传递、沟通、反馈的专业技术人员。上世纪八十年代,跨国药企进入中国市场,外企的医药代表随之活跃起来。

  起初,医药代表作为医药公司与医院之间的桥梁,具有突破药品供需信息壁垒的功能。

  一方面,临床医生能够得到药品的需求、问题和使用情况等信息,帮助制药公司改进老产品,开发新产品;另一方面,将改进或开发的新产品介绍给临床医生,与他们充分沟通药物的成分、适应症、禁忌症和副作用,促进临床医生合理用药。

  据业内人士介绍,这些跨国药企当年招聘医药代表的条件非常苛刻,要么是有临床经验的医生,要么是药学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能无障碍阅读医学文献并和一线医生进行专业沟通,其中不少是取得主治医师资格的医生。

  然而,随着药厂数量的增加,药品竞争日益激烈,医药代表作为医药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开始承担了更多的药品营销责任,甚至有些完全变成了“医药销售”,部分医药代表与不良医疗从业者“沆瀣一气”,助推药价越来越高。

  2016年底,央视一则暗访调查,曝光了医药代表与医生的诊内交易,社会对医药代表的负面评价风起云涌,医药代表长期处在舆论的漩涡之中。

  事实上,这种医药代表因行贿被追究法律责任的事情在行业中并不鲜见,“红包回扣”“带金销售”等早已成为行业默认的潜规则。

  根据公开可查的法院判决文书统计,在2016年至2019年之间,全国百强制药企业中有超过半数被查实存在直接或间接给予回扣的行为。一方愿送,一方愿收。在利益的驱动下,药企、医院负责人、医药代表、医生之间的商业贿赂统统被计算在“成本”之中,并最终体现在药品售价上,由医保基金及患者买单。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医药流通领域的整治,从政策层面及市场流通层面对医疗器械企业、代表/经销商、医疗机构等进行监管。

  2015年,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发布,医药代表被分在“专业方面技术人员”的大类之下;去年12月,《医药代表备案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明令禁止医药代表承担销售职能,医药代表的专业技能属性更加突出。

  2020年8月,国家医保局真正开始启动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估制度建设,将医药商业贿赂等行为列入失信事项清单,通过守信承诺、信用评级、分级处置等措施,有效约束医药企业销售行为。

  2021年后,凡是涉及到在医药购销中涉及到医药商业贿赂等不法行为的企业,都将会被纳入医械企业“黑名单”中,甚至面临暂停药品挂网、失去集采资格的惩罚。

  今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全国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廉洁从业行动计划(2021-2024年)》,集中开展整治“红包”、回扣专项行动。同时,“互联网+监管”行风举报平台也正在搭建中,利用大数据赋能监管监控环节,医药购销领域腐败问题线索直报渠道将更加畅通。

  带量采购、以量换价、价低质优者得——2018年至今,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已实施五批,共覆盖218种药品,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4%,集采药品价格从国际最低价的2至3倍下降到与之相当的水平;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眼科人工晶体等常用高值医用耗材也正被分批纳入集采,“冠脉支架”国采、人工关节集采平均降价分别在90%以及80%以上。

  国家组织集中带量采购明确了巨大的全国用量,以公平公开的市场规则开展竞价采购,降下的价格空间是中间环节的水分。“恶性循环被集采模式打破,‘中间商赚差价’的时代正走向终结”。

  国家医疗监管“组合拳”重磅出击。未来,不仅是“医药代表”,整个中国医疗行业也将随之向着更高标准蜕变。

  在新的行业生态环境下,医械企业过去重销售、轻研发的经营模式将不再适用,创新研发、用质量赢取市场,才是未来医疗器械企业的生存之道。而对那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中间商们,唯有消失或是转型两条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