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克莱恩 Franz Kline
时间: 2024-11-07 23:36:42 | 作者: 欧宝娱乐网页登录版
Franz Kline是一位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和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一样都是
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威尔克斯-巴里出生和长大,那是一个依托一座小型煤矿建立起来的社区。放眼望去,那里尽是灰黑色的煤砂,漫无边际。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基本上没有哪种艺术能获得在此处发展的资源,也基本上没有哪些孩子拥有在本地走上艺术道路的机遇。
儿时的他,童年过得并不幸福。并且,与父母的复杂关系,损害了他幼小的心灵。在他有关童年的记忆中,总是能见到父母在争吵、打架、咆哮的场景。他的父亲是一家“沙龙”的老板,于1917年选择了自杀。当时,克莱恩只有七岁。他的母亲后来再婚,并将他送到了一家专门收容无父男孩的托儿所。克莱恩觉得,这种地方,跟孤儿院有啥不一样的区别吗?可能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里的男孩们比起孤儿院那些不幸的孩子,多了位不管不顾、不负责任的老妈。
随着年岁的增长,克莱恩决心走自己的路。到了读高中的时候,他选择在他的高中报纸上担任画师,为其供稿,逐步地熟悉了绘画相关的基础常识。但是这远远不足以使他成为一名艺术家。为实现心中的宏愿,也为了设法逃离这座小镇,他奋发图强,终于考进了波士顿大学艺术学院(Boston Universitys School of Art)。
在他就读于波士顿大学艺术学院的1931 年至 1935 年间,他得到了这里提供的大量机会。校方和他的导师,帮助他熟悉了现代艺术,而且还让他有机会通过种种渠道从波士顿的私人和公共收藏中学到很多东西,大大拓展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学校的座右铭:“a Dies Sine Linea”,据说是希腊画家阿佩勒斯(Apelles)说的,翻译过来就是“没有线条的一天“,强调了让学生每天练习绘画技艺的重要性。即使只是画一条线,也要坚持。在大萧条时期,许多最终定义了抽象表现主义运动(the Abstract Expressionist movement)的年轻艺术家,在他们的成长岁月里,都在联盟里学习,甚至教学。
回到纽约的头几年对克莱恩来说很困难,更何况他老婆的状态不好,需要照顾。他被迫打零工:在酒吧画壁画,并向杂志出售插图。彼时的他,作为一名具象艺术家,奋斗了多年,并且坚持为几位忠实的回头客画肖像,赢得了适度的声誉。他还画城市风光和风景。他的作品受到了自身对伦勃朗·范·莱恩(Rembrandt van Rijn)等古典大师的热爱的影响。
在 1943 年,他遇到了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并开始经常光顾雪松酒吧(the Cedar Bar)。在那里,他又遇到了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和菲利普·古斯顿(Philip Guston)。自从认识了他们几个,克莱恩终于开悟了——原来不是我不行,是具象不行,看来要想成名,还是得搞抽象!
皇天不负有心人!此时此刻,步入创作生涯成熟期的克莱恩,将自己的这一时期的作品于 1950 年,首次在纽约的查尔斯·伊根画廊(the Charles Egan Gallery )展出,这些大型黑白画作带有抽象的主题和强烈的自信,确立了克莱恩响彻美国艺术界,乃至于世界艺术界的声誉。
画布的黑白区域之间的鲜明对比,牢牢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负空间的使用增强了黑色笔触的冲击力,唤起了一种紧张感和戏剧性。对比鲜明的形式,相互映衬,创造出一种音乐般的画面节奏感,在整个画作中产生共鸣。
克莱恩回忆道:“巨大的黑色笔触若隐若现,消除了任何图像,笔触在自身中扩展为实体,除了它们自身的存在之外,与任何实体无关。”
虽然他们都是纽约画派的成员,但是不同于他的朋友波洛克和德库宁,克莱恩从未在他成熟时期的作品中尝试过具象元素。不了解是否是因为早年蛰伏的时候,天天画具象,结果什么名堂都没搞出来,弄出心里阴影了。
诗人兼策展人弗兰克·奥哈拉(Frank OHara)把克莱恩视为典型的“动作画家”(action painter),认为克莱恩的黑白画无疑有助于确立手势抽象作为抽象表现主义的重要趋势。而对克莱恩自己来说,他认为,他的方法与其说是一种表达自己的手段,不如说是一种与观众建立身体接触的方式。
长期以来,评论家们一直在争论克莱恩的黑白画是否受到日本书法的启发。这个疑问首先出现在1950年,也就是他取得突破性成就的那年。然而,这位艺术家否认了这一点,声称他的灵感来自“无意识”。
当被要求解释他的作品的意义时,他拒绝了,他说他希望观众可以感觉到作品的效果,不受暗示的阻碍。相反,他强调作品的非象征性,以及他所谓的“绘画体验”。他在这方面得到了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等批评家的支持,他们专注于抽象形式在艺术中的重要性,而往往会忽略了对来源或内容的讨论。
克莱恩还与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和巴内特·纽曼(Barnett Newman)等同时代人保持距离,毕竟他们的艺术表达了对超越的渴望。而且,尽管他的绘画技法使他的绘画风格略微有些接近德库宁的绘画风格,但克莱恩对德库宁那种狂野的表达不感兴趣,而是对孤立的绘画技法本身感兴趣。
克莱恩说:“一幅画的最终考验,无论是他们的,我的,任何其他的,是:画家的情感是否得到了体现?”克莱恩从来都不会讲述自己的画作想要表达什么,严格来说,恐怕他自己也讲不太清楚。总之,看他老人家的画作,别妄图理解,而要感受!
到了20世纪五十年代中叶,克莱恩不再局限于黑白,而是再次尝试调用各种色彩来进行创作,使用涂以不同色调的平面来唤起更复杂的空间感,他的风格也变得更松散。到此阶段,克莱恩作为领先的抽象表现主义者的声誉已得到巩固。
他不断在美国和国外展出,并被选中在1960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1961年,他的作品还被列入由美国新闻局组织的“美国先锋”展览,该展览在欧洲各地巡回展出。从那时起,这些展览,就被视为美国政府在冷战期间努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幸的是,他于1962年5月13日因心脏衰竭,意外去世,年仅五十二岁,堪称壮年早逝。尽管克莱恩的离开,在当时的媒体上受到了很多关注,但他的名气在随后的年岁里会降低。直到八十年代后期,随着艺术市场的繁荣,他的作品才又一次被认真地重新审视。新一代的极简主义者们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回望过去,我们会发现,克莱恩的人生故事,读起来就像电影情节:一名年轻的艺术家从一开始就对自己寄予厚望,但却花了数年时间奋斗而迟迟没有成功,最终找到了一种风格,几乎是“一夜成名”,然后过早地离开人世。
弗朗茨·克莱恩的画作以其独特而富有情感的品质而闻名,在现代艺术界脱颖而出。克莱恩的作品之所以特别,是他大胆而手势的笔触,为每幅画布注入了自然和直观的能量。黑白形式的决定性差异,增添了戏剧性和悬念的元素,邀请观众进入身临其境的冒险。通过他的抽象表现主义风格,克莱恩巧妙地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并邀请观众与他的内心世界建立联系。他的画作散发着紧迫感和即时性,抓住了创作行为的精髓,在艺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这种风格中,艺术家以主动和自动的笔触涂抹颜料,常常使用奇怪的工具和技术在画布上实现发自内心的动态效果。绘画行为成为一种表演,艺术家的身体姿态和情感为艺术作品注入了一种能量感和即时感。动作绘画旨在捕捉艺术表达、自发性和情感强度的精髓,邀请观众实时体验艺术家的创作旅程。
可以说,以弗朗茨·克莱恩为代表的一批标志性艺术家,不仅因其对动作绘画运动的贡献而受到赞誉,而且还对现代艺术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